基本情况:
本人是一名二战三跨考生,本科就读于安徽一所双非院校中文专业,三跨报考了河海大学的社会学专业。一战失败后,于次年七月底开始了二战准备。
初试分数分,初试排名第2名,*治74分,英语55分,社会学理论分,社会学统计方法分,专业课总分第一。复试后,综合排名为第二名。
(本文大约字,无夹带私货,可放心阅读)
专业与院校的选择
本科虽然是中文专业,但是所学的课程是十分宽泛的,在大三的时候学校开设了社会学的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社会学有了初步的兴趣。在老师的推荐下,利用大三寒假阅读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撰写的《社会分工论》,对其中看待社会问题的视角十分感兴趣,也就决定考研考社会学方向。
专业确定后,便是选择学校。在接触社会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了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论文,才知道了环境社会学这个专业方向。然后深入了解后知道,河海大学的社会学下面所开设的环境社会学方向在全国内是较为强势,而且相比其他地区的学校,河海大学社会学招生人数在20人左右(统考人数),并且几年来都有推免名额补到统考的情况。此外,河海大学的参考书目也相比较而言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对挺喜欢南京这座城市,于是便选择了报考河海大学。
一战失利的自我剖析
1.轻浮与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读过几本社会学专著,看过几篇社会学论文,抱着对社会学的喜爱就以为自己很厉害,这种轻敌、心不定的态度是最要不得的。
2.忽视非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学长学姐那里买到的笔记中,有很多都标注了哪些是重点,那些没有被标注出来的非重点一度被我认为是无关紧要,不用看或者只用随便看看的。但是这是切切不行的,虽然河海大学的分析题考的比较灵活,但是简答与名词解释里也是会出现在书中只是随便提过一句的的概念。
3.忽视真题总结。第一年参加考试的时候,虽然有了河海专业课真题,但是并没有充分利用,当时在我手上,几乎只起到了看看每年考什么题型的作用。
4.忽视公共课的学习。从我今年考研英语成绩就能看出来,我的英语依旧拉胯,但是在前一年,我的英语更为拉胯,以至于连A区英语国家线都没能通过。所以各位学弟学妹,该背单词还是要背单词,用唐迟老师的话来说,背不下来拿命背。
公共课复习经验
我公共课成绩分别为*治74分与英语55分,都算不上优秀,其中英语成绩还显得有些拖后腿。但是也是有一些经验可以说一说的。
首先是*治。*治在暑假七、八月份就可以开始了,这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够用的,最开始一定要梳理全书的考点,树立起一个大致的框架。我个人比较推荐徐涛老师的课,除了*经难点部分可能需要多看几遍,其他的还是建议一遍过。背诵的话,推荐背诵一些对比、会议、书籍等易混淆知识点。在框架完成到肖四肖八出来之前,我还是注重刷题,但是一定要注意总结。我此次*治选择题有些选项错选就是因为那些知识点在平时缺少了总结。至于*治分析题,我个人经验来看肖四背诵加上熟悉肖八是足够的。但是这里的背诵肖四并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理解材料、理解题目,学会举一反三,要在背诵的同时,思考这样的答案还适合什么样的材料与问题。21年考研*治,肖大爷的表现可谓是完美,但是许多考生诟病肖秀荣在20考研*治押题中翻车,其实并不然,细细对比真题与肖四,其实不难发现,真题只是换了个问法,那些只顾着死记硬背的同学便容易在看似陌生的考卷前慌了神、翻了车。
至于另外一门公共课英语,作为一个英语小垃圾,我给不出更多的经验,还是建议各位看看别的英语大神的经验帖吧。(打扰了,英语上我是个FW:(
专业课复习经验
我此次专业课成绩为分,位列初试专业课第一。河海大学社会学的专业课分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统计方法。其中,社会学理论的参考书目为《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杨善华主编,以及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社会学统计方法的参考书为纽曼所著的《社会研究方法》的二、三、四部分。
相比于公共课,我的专业课方面的复习经验确实是多一些。下面我将从利用真题、背书、构建框架、计划安排与拓展阅读五个部分来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验。
利用真题
在闲鱼、微博或者是认识的学长学姐那里,要弄到河海大学社会学历年得到考试真题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许多同学并不能获得真题答案。即使有,也只是一些机构的学长学姐所总结出来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真题在我们复习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用处呢?并不然,在我个人看来,真题对于大家复习来说,至少有三种利用方法。
A.通过真题来了解考察重点。小小的一张试卷是不可能把书中所有内容都囊括进来的,那么那些老师认为是重点的知识必然出现在试卷中的概率就会大一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对比近几年来的真题,标注出每一题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得到一份考察频率表。而这些考察频率较高的也必然成为重点学习方向,在便于在时间安排上有所侧重。
B.结合真题来巩固知识点。其实就算没有答案,河海大学许多真题是可以凭借着课本内容而有一个基本答题框架的。虽然试卷最后面的分析题带有主观色彩,但是前面的简答与名词解释的答案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课本的。我在复习时,便依靠这上面那个步骤时所列出的考察知识点的清单来看专业课的课本知识,当出现清单上有的知识点时,便着手尝试思考如何将课本语言转化为答题语言,并开始着手去写出自己构思的答题框架或者答案。以及结合真题,来看一下命题人是如何将课本内容转化为了问题。多这样思考几次后,很容易就练成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反思一下,如果出了题目可能会怎么问,以及怎么回答的思维。
C.进行自我检测。我去年在最后冲刺的时候,便利用真题来检查自己的缺漏的知识点。虽然没有答案,但是看到每一个问题时,能够写得出来该题的答题框架以及所提到的大多数知识点的话,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视为掌握了相关知识。如果碰到一个题目还是磕磕绊绊,不知道怎么回答,甚至全然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时候,这就需要加急去查漏补缺了。由于我当时并没有按照考试的要求那样,用答题纸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这种简略回答测试的方法,更便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
背书作为一个文科生,背书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许多时候可以依靠理解的方式让自己铭记一个知识点,但是理解的知识想要转化为文本的答案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不会疏漏掉某个点,或者保证自己写出来的答案会比书本上现成的答案要更好。
但是背书也是有技巧的。打个比方,拿到一个名词解释,不能去看着那个名词,然后将后面几百字的一大段话从头读到尾,然后反复背,这样很难背记完整,而且这个过程会十分痛苦。就像吃肉一样,一整块肉摆在面前,一口咽下必然不太好受,所以我们需要去把它切割成小块来吃。背书也是这样。相信许多同学都有“社会学名家理论”和“社会统计方法背诵笔记”,或者类似的资料。我去年复习时,很大一部分时间就花在背记上述两份资料里面列出来的名词解释与简答题。那么如何切割知识点呢,我的做法是像小学生学课文的方法,每个名词解释第一遍读的时候,就将不同的句子进行划分,可以准备一个本子进行笔记。最前面写上名词的名称,然后后面跟上他的构成。
比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谁写的+写作目的+写作内容+使用方法+学术意义
在背名词解释第一遍时便做出这样的笔记,其实工作量并不大,不仅仅让自己更清楚该背什么,遗漏了什么,在后期复盘的时候也更便于通过关键词串联来检查自己的背记成果。
在开始背的时候,不要为了冲量而一天背好多好多。我在最开始复习时也是这样,后来发现能记住的并不多。然后我便改变了策略,打个比方,每背完五个名词,就从头开始背记内容,由于此时刚背完,所以建议尽量复述原话,最起码能够说全所有的小点。如果哪个名词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那就加入到下一组的背记中。然后等当天的学习结束之后,再拿出一定的时间,将白天的名词过一遍。然后第二天早晨一开始学习,就将前日所背的内容,尝试默写出各个关键词(点),如果默写不出来,就加入新的一天的背记计划里。这个方法虽然很笨,而且会带慢节奏,但是这样复习后,我的知识点记忆确实扎实了许多。
构建框架虽然可以在学长学姐那里买到现成的思维导图或者书本框架,但是我还是建议学弟学妹在看书时,能够整理出自己的框架。不仅仅能够帮助自己在看书时,能够更加专注注意力,也更容易让自己在晦涩的专业术语中能够把学习进度顺下去。
尤其是杨善华主编的那本《西方社会学理论》,这本书中有许多语句是十分晦涩难懂的,我在复习时,为了防止自己看着看着就卡壳,或者突然忘记了逻辑顺序,便开始用草稿纸来进行勾勒框架。
并不一定是要十分精美的思维导图(这个有需要可以在看完之后进行整理得来),我的当时的方法是按照章节,从第一句话开始,便在草稿上做笔记,按照每个小节的论述顺序,通过提取关键句然后打箭头的方式,如同画流程图一般,慢慢将隐藏在长篇大论下的逻辑给勾出来。让人眼花缭乱的学术术语也是可以变成一张十分简单的逻辑图。
时间安排
在备考时,我仿照着国家的五年计划,整了一个五天计划。即以五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复习。选择是五天而不是一周,是因为我个人通过几次试错之后,发现对于我来说,我一天最多只能复习四天所学的内容,于是4+1便选择了五天为一个周期,即前四天复习新内容,然后,第五天将前四天的所学进行一个全复盘,并且根据第五天复盘的状态,安排好下一个五天计划。五天计划上面最好要有一个更大的周期性计划,如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定好每一轮复习的内容,然后分割到不同的五天计划中,这样每天就会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以及干了什么、还没有干什么。还是那句话,一大块的肉,只有切成不同小块才会更容易下咽。
当然,上面的时间安排是我个人依据自身经验所制定的。如果你一天可以复盘掉前六天的学习内容,可以选择以周为计划,如果一天只三天学习内容,也可以四天为一个周期。以及每个周期所要安排的内容都是需要自己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不管形式怎么变化,有一句话原则,即复盘必不可少,任务不宜过多。
拓展阅读备考阶段去读大块头的译著显然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去做一些相关的扩展阅读。我在备考阶段的时期的扩展阅读是以专业论文为主。社会学的专业论文很多,我们并不是要啥都看看,而是都针对性地去看。
打个比方,我们看见真题中经常会有比较某几个社会学名家的思想理论,看了教材之后还是给不了很好的回答,或者说不知道该怎么比较的时候,可以去网站上找类似论文。比如对比马克思与韦伯对于资本主义的不同看法。我们只用输入“马克思”、“韦伯”、“资本主义”这三个关键词,就能看见许多相关对比的文章,如果时间充足就可以下载一篇来看看,论文里的回答框架或者行文架构,然后自己就可以模仿着去回答自己的疑惑。
其次,在专业课中还会有分析题,即偏主观的一些题目。我去年复习时,由于没有真题答案可以参考,又因为跨考没什么答题经验。所以我选择挤出一些时间,去河海公共管理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