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南京大学第十一次*代会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年4月20日上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工支部利用腾讯会议软件线上开展新学期第二次*日活动,主题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讨》。会议采取主讲和座谈的形式进行,邀请我院张红霞教授进行主题发言,随后大家围绕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和建议。此次活动,共计15位教工参加,其中包含4位*外人士,大家齐聚一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张红霞教授
首先,张红霞教授以《博士生“三个意识”的养成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主题进行主讲,她谈到提高博士生的创新性,需着重培养博士生的研究意识、批判意识和模型意识。研究意识就是要遵守科学研究的共同规范:“以事实为根据、可重复、可积累、可证伪。要重视论文的创新,而不是文采和修辞。“树立基于事实和推理的理论观。同时,要鼓励和培养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的大量的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西方理论。
教师要重视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指导,所谓讨论就是对假想的、潜在的论敌可能提出的一切质疑包括数据的可靠性、推理的逻辑性、与前人发现的矛盾等而进行的系统化的论证。研究的本土化就是运用国际规范的方法去研究中国现象,并勇于从中抽象出中国理论。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层次的模型适合于不同的研究问题,不应片面追求高深的统计方法。
宗晓华副教授
对此,宗晓华书记深表认同,他认为设计模型要立足于理论基础和现实观察,统计分析手段要从基础的相关分析提升到因果推断层次,此外,抽样调查要严格遵循抽样原则,减少因样本偏差导致的结果误差。汪雅霜副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使用目前较为权威的公共数据库,进而解决抽样不科学以及数据获取难等问题,另外,可以通过定期阅读国内外经典文献来帮助研究生进行知识积累。
占茜老师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形成数据共享,此外,如何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培养理论思维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吕林海教授则认为研究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研究思维,而不是一味注重复杂的技术方法。刘霄老师则表示研究思维要以问题为基本导向,而不是从数据出发。
余秀兰教授
此外,针对研究生在论文研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老师们也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王运来教授指出院内近期将召开一场改进研究生工作的云端座谈会,讲事实、摆问题、查原因、堵漏洞、订细则,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对论文的要求。王世岳副教授认为规范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标准十分必要。
操太圣教授认为要让研究生学术研究产生敬畏之心,制定相关规范促使他们端正研究态度,此外老师间可相互合作将学生纳入不同研究团队进行学习。余秀兰教授和孙俊华副教授也认为不同团队相互合作,以学术沙龙以及会议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可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学识融合,提高指导效率与实效。
最后,宗晓华书记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以后可以采取更加丰富的形式开展此类活动,推动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文
徐静
美编
张洪泰
责编
*莎莎彭鸣蔚孙陟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