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珠玑,妙语佳词惊四座
舌灿莲花,引经据典展风采
本届红枫辩论赛启动以来,历经预选赛、初赛、复赛和半决赛各个环节,经过来自全校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辩论队的激烈角逐,最终四支队伍脱颖而出、巅峰对决。煌煌武大,雄辩天下,武汉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红枫辩论赛决赛于12月21日下午在文理学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办,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校团委徐芳琳老师及华中地区各兄弟高校学生代表。
本次活动的评委老师分别是:哲学学院何萍老师,计算机学院张沪寅老师,印刷与包装系周翠芳老师,哲学学院喻丰老师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梅菲老师。
评委老师
季*争夺战
本场比赛由正方文学院研究生辩论队对阵反方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辩论队,双方就“商业化增加/削减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商业化增加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反方的观点是商业化削减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正方文学院研究生辩论队
反方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辩论队
在立论与质询环节:正方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词典中“商业”的定义,即以买卖为方式、流通为目的,据此明确“商业性”词义的中性客观;再将电影的艺术价值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电影在生产过程中创作出的,一个是电影传播过程中建构出的。在论证过程中,正方首先以《无间道》为例,论证“商业性”在导演、编剧与后期的分工配合中创造出的艺术价值;其次以年观影人次的增加等数据证明电影阐释群体与空间的扩大,进而论证传播过程中的艺术价值的增加。在立论最后,正方强调商业运行方式不当不代表“商业性”本身的不当。
正方一辩发言
而反方认为,电影的艺术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是创作者的心灵表达与精神创造。而商业性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使电影艺术表达的自由与创新遭到削弱。首先,“商业性”影响电影的创作的自由与独立性,《美国往事》的删减等例证明电影的艺术创作的金钱导向、选角乱象;其次,”商业性”对低成本、高回报的追求会影响电影艺术的创新与想象力,导致影片的模式化与同质化;最后,商业导向会导致电影行业的急功近利,消解故事的深刻性与镜头语言的艺术性。立论最后,反方呼吁电影工作者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艺术信仰。
反方二辩发言
在驳辩与质询环节:反方强调“商业性”导致的行业抱团与寡头垄断会导致电影市场的两极分化与单一同质,并以梵高作品为例证明电影的艺术价值仅来源于创作过程。
正方则反驳反方没有认识到电影在流通过程中建构出的艺术价值;质疑反方电影艺术价值削减的根属性与必然性;否认“商业性“等同于”追名逐利”这一观点;攻击反方的定义来源与权威性。
在质询小结环节:反方承认“商业性”给电影行业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但是重申本场比赛的辩题是“商业性”对电影艺术价值的作用,“商业性”追逐利益最大化这一本质导致的电影市场迎合热点与观众,电影证券化的炒作也会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初心与自由。
正方总结反方两点论证失误,分别是:归因错误,将商业性实践不当、流量明星等因素看作艺术价值削减的原因;定义不明,以叔本华、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解读为例证明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艺术价值有所增加,且正方对于“商业性”的定义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更具权威性。
在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就“商业性”的定义与“艺术价值”的组成展开激烈交锋:正方强调“商业性”带来的观影人数增加给予了电影艺术价值更多的解读角度与空间,反方则强调“商业性”从源头就限制了作者的创作自由与独立,无数的青春片、“烂片”证明观影人数的增加不等于艺术价值的增加。
在总结陈词阶段:正方重申了电影艺术价值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的增加,指出“商业性”是中立客观的,不应带有偏见将所有电影行业中的不良现象归因到“商业性”中。最后正方明确电影作品“商业性”与“艺术性”同根同源、共同发展的关系。
反方随后指出,“商业”的本质就是根据供需关系、迎合市场、获取利润,并重新梳理反方的论证逻辑,“商业”和“艺术”存在本质冲突,“艺术”重在创作的自由与独立,而“商业”的本质则是迎合和满足,电影的艺术价值应该提醒在创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独立、自由与充分的表达。
双方辩手交锋不断,持理有节。最终,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正方文学院研究生辩论队获得胜利,同时,正方四辩王海龙获得本场最佳辩手的称号。
文学院研究生辩论队获得季*
在赛后评委点评环节,周翠芳老师认为正方文学院很好的抓住了辩题中“增加”还是“削减”这一比较关系,认同正方对于“电影艺术价值在创造过程与传播过程中都有所增加”的论证逻辑。何萍老师称赞反方对于“商业性”本质属性的剖析,指出电影作品不仅是个人作品,还有创造、教育、提高大众艺术与审美的社会作用,其艺术价值必定会在流通中有所体现,称赞正方将“商业性”一词中性化,论证依据权威专业,团队配合精彩默契。张沪寅老师则重点考察双方辩手的说服力,指出双方都不应割裂电影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喻丰老师则指出场上的一些模糊与错误概念,为反方辩手提供了一些反驳建议。梅菲老师则主要从团队配合与双方举证进行点评,指出反方以梵高为例并不恰当,并提醒反方举例应为论点服务。
冠*争夺战
紧接着,最激动人心的冠*争夺赛由正方法学院研究生辩论队对阵反方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辩论队,双方就“网络语言有利于/不利于语言的发展”展开激烈交锋。正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反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不利于语言的发展。
正方法学院研究生辩论队
反方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辩论队
在立论与质询环节:正方开宗明义,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语言发展标准为当今时代网络语言是否有助于传情达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唐诗元曲。首先,在网络传播广泛与大众普遍参与的背景下,网络语言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了不同圈层、不同文化的词语,有助于人们更丰富的传情达意,更贴合复杂情感与多变的话语环境。其次,以“逆行者”、“正能量”等词为例,网络语言往往伴随着时代热点出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留存时代记忆、刻画时代印象。
反方则认为衡量语言发展的标准有三,分别是语言结构的系统规范、语言交际功能的清晰与语言承载的文化质量。而网络语言诞生于娱乐与戏谑土壤,以汉字、字母、数字组合为特点。第一,网络语言的无序、乱序特点不仅不符合现有的语言规范,冲击了现有的语言解构与认知,导致信息解码的不对称性。第二,网络语言的本质是加密并区分内外圈层,割裂语言的使用群体,词汇的破圈层使用裹挟个人被迫了解词义。第三,网络语言更新迭代速度快,增加不必要的解码难度,不利于语言的稳定性与传承性。最后,语言背后承载着思维与文化,模式化的网络语言会导致阅读与表达能力逐步下降,降低思考表达深度。
反方二辩发言
在质询过程中,双方就语言发展的标准、网络语言的体系性与规范性、网络语言的沟通使用难度与环境场合、网络语言与青少年与老年人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解释论点。
在驳辩与质询环节:针对正方“网络语言形式丰富”这一论点,反方以“话筒”创新成“筒话”为例,指出多样的语言形式不能证明语言的发展;针对“传情达意”,反方指出此论点成立的前提是双方有着共同的文化语境,而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词则会让表意模糊化;针对“反映时代风貌”,反方质疑其根属性,非网络语言同样可以反应时代风貌。
正方则指出,语言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光盘行动”等热词为例,一些网络语言成为了日常用语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共同发展。正方还强调,网络语言的颠三倒四仅仅是风趣幽默的体现,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使用不通过的语言体系,网络语言并没有冲击其他语言体系与认知,也不会影响与阻碍非网络用语的稳定与发展。
在质询小结环节:正方指出,网络语言具有轻松活泼风格,这一语言风格不能作为否定语言发展依据;网络语言可以打破圈层壁垒,博采众长,从小众出圈的网络词汇可以成为大众的声音;虽然存在低俗、表意模糊的网络词汇,但会像唐诗一般,经过时间的沉淀留下其中精华。
反方总结正方的立论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认为正方并没有对网络好词与网络坏词进行数量与利弊上的比较,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力*,无法很好的分清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语言“糟粕”正在取代语言“精华”;强调正方“云监工”等例只是对新事物的命名,无法论证出语言的发展。
在精彩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中:双方引用网络热词排行与高校调查数据,对网络语言中的“”“正能量”等积极词汇与“耗子尾汁”“尼玛”等展开交锋。
正方认为低俗词汇不仅会被时代抛弃,也不会影响语言整体的向好发展;以对“上班族”丰富的表达方法论证其更有利于传情达意;可以对语言分场合运用。
反方认为,“糟粕”没有被时代摒弃而是通过新的网络语言形式侵蚀、取代“精华”;网络热词对青少年情感表达的方式产生了消极影响,其快速更迭也会对老年人造成沟通障碍,裹挟个人被迫理解加密的网络热词。
正方四辩发言
在总结陈词阶段,反方重申网络语言对语言发展的作用要看是否创新重塑了语言体系,在未来可以长久运用。网络语言没有像唐诗宋词一样成熟的创作体系,其轻松娱乐、无序化、更迭快、周期短、代码加密等特征阻碍了沟通交流,减弱了人们使用低俗词汇的道德负罪感,其本质是文化的空虚与民族精神传承的空虚。即使可以有意的分场合选择使用的语言体系,但语言的背后是表达的逻辑和思维,而网络语言的使用不是语言体系的增加,而是对原有深刻、稳定语言体系的取代。
正方认为,难以理解的网络热词可以自行查询理解,网络语言产生的目的不是加密,而是为了轻松幽默,并没有构成理解障碍。每个时代都有低俗的语言,但是不仅没有流行,也没有流传,现代所产生网络坏词也会被时代摒弃。而网络语既不是专业学者事后总结,也不是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而是平民大众自己总结创造出的声音,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深化时代记忆,把人民的声音带给世界。
最终,经过紧张而精彩的论战,正方法学院研究生辩论队获得胜利,反方四辩张琦获得本场最佳辩手的称号。
法学院研究生辩论队获得冠*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辩论队获得亚*
在赛后评委点评中,周翠芳老师期待反方可以解构“网络语言”,正面反驳正方举出的网络好词等例,称赞正方辩手的情绪调动与临场反应能力。何萍老师认为双方辩手都认识到了语言的变化过程,但都没有明确指出“语言”的定义与本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任何语言都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张沪寅老师则认为正方给予了反方很好的回击,如区分语言的使用环境、网络语言不影响其他语言体系的发展,而反方对于正方举例避而不谈。喻丰老师则认为正方是事实判断,反方是价值判断,没有论证网络语言对语言发展的作用,而是判断网络语言的好坏。梅菲老师则称赞了反方的团队配合,论证完成度高,表扬正方二辩的临场反应能力,并提醒“逆行者”一词的首次出现并不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严格来看也不是网络语言。
评委老师与两场比赛最佳辩手合影留念
古有蜀汉孔明,巧舌能挡千*万马;
今有珞珈英才,雄辩一展心中天下。
层层选拔,厉兵秣马,我们的每一个辩手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目光所及处,皆是辩手们的风采与荣光。至此,武汉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红枫辩论赛总决赛巅峰之战圆满结束,我们明年再会!
赛果
决赛结果
冠*:法学院(法学院研究生辩论队)
亚*:新闻与传播学院(内卷在信息茧房呼唤爱队)
季*:文学院(东北婆婆纳队)
殿*:教育科学研究院(教你打工队)
红枫全程最佳辩手
王海龙文学院
张琦新闻与传播学院
红枫最佳人气辩手
徐梦瑶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枫优秀辩手
陈竹园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候凯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候梦伦历史学院李菲教育科学研究院李言哲学学院刘妍彤生命科学学院刘怡法学院罗巧雯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海龙文学院于瀛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于子明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张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天祐经济与管理学院周吉元法学院来源:学术科技部
审核
陆泽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