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连续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和《清华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文件强调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鼓励研究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
研究生院加强对已授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后评估工作,加大抽查力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同时强调在加强新时代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学术底线不可逾越,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
“严出”成为共识,加强对高层次人才质量管理
自从年初,某娱乐圈明星因一句“不知知网”被学术打假后,高校对学位论文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全盲审,查重成了毕业生的噩梦,一边疯狂熬夜敲键盘修改论文,一边咬牙切齿骂人。
随后在年3月初,教育部就发布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强调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毕竟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规模相对于其他高校太过于庞大,仅仅在校的博士生就超过1.4万人,这也是为何清华大学早在年就修改学位授予规则,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只希望这个庞大规模的在读博士生可以好好写毕业论文.
中山大学立下*令状与此同时,江苏和广东相继发布了年硕士研究生论文抽查结果,总体质量并不能让人满意,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优秀率不高,学硕整体质量明显高于专硕,抽检的论文中,两省共有篇论文不合格。
本次论文抽检采用通讯评审的方式进行,每篇论文聘请3位专家评议,其中有1位专家评议“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再聘请两位专家复评。在通讯评审与复评后,有2位(含2位)专家评审“不合格”的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不合格的主要问题在于:前期工作量有限,数据不严谨,排版混乱结构松散、严重缺乏创新,文字表达问题较多等。对于抽检不合格的论文,极有可能会要求他们进行修改并重新参加答辩,甚至可能直接取消学位。
其中要突出说明的是中山大学立下了*令状。
3月2日,教育部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