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研二了,记得刚读研的那半年,每天按部就班上课,偶尔思考一下未来应该做什么。而没课的研二,看着身边的同学们,搞学术的泡在图书馆、自习室,实习的跑去北上广深,而我的节奏计划相比之下显得有些“无所事事”。读研并没有让我减少焦虑,反而掉进了另一个需要重新挣脱出来的圈子。这个圈子,我本来以为本科毕业后就消失了。
从年起,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但一年的落榜生能够达到万,可见考研的不易。但近年来,研究生因学业压力大而被迫选择退学的新闻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朋友的吐槽——“害!读研之后天天想辍学”。讲真的,我脑子里偶尔也会闪过“退学”的想法,这时又想给自己一巴掌,难道我们努力一年甚至几年时间考研、读研,获取硕士、博士学位,就是为了中途辍学?我想不是,只是所处的环境致使我们焦虑不安,逐渐自我怀疑。
所以研究生的焦虑从何而来?好不容易考上研,为什么频频想退学?
年3月,国际顶级期刊《Nature》的子期刊出版了一篇论文,调查报告显示:读研的人(含硕博)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不读研的高出6倍之多,研究生群体患抑郁和焦虑的比例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当有人把这个数据分享到朋友圈时,评论区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们,他们不以为意甚至觉得还在上学的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工作压力才是让人崩溃的;另一方则是正在读研的朋友,相反,他们对这个结果产生共鸣,认为读研在精神上的焦虑是远远大于工作的。
基于这种情况,我想讨论一下究竟研究生在焦虑什么?或者我们有没有必要焦虑?
01
科研圈的“高压文化”
前面提到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圈子里。虽然都是研究生,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我们的认知、积累程度是不同的,这也是我们会觉得“与别人有差距”的原因。而高校“唯论文”的科研模式让研究生生活充斥着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博士生面临着延毕压力)。我们成为研究生的那一刻,会自然而然地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想把一篇文章尽可能写得更完美,压力就这样一点一滴积攒而来。
02
导师不“导”,你也没招
读研以前,你以为导师可以带你起飞,读研之后,你发现自己仿佛被“散养”了,就连见导师一面都不容易,心理瞬间产生了落差感。在这里告诫正在准备考研的朋友,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导师就有了一切”,导师不可能完全帮你把关。更恐怖的还有天天帮导师“打杂”的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生活才是真的失去色彩。当你觉得你最信任的导师都无法给予你帮助时,会加大对读研的怀疑感。
03
目标和规划模糊
个人觉得焦虑和压力的根本还是在于对自己认知的不够准确、定位不够清晰。读研只是本科毕业后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当这个目标完成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仍然未知。研究生毕业后我们要干什么,是要考公,还是工作,工作是去国企,还是私企,是去互联网还是去做媒体......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确定。当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规划,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切焦虑不安就会自然消解。
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消除焦虑,减少压力,我可能没办法回答。但我可以跟你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方式:
调整心态
开心最重要吧,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读研,我想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吧,让自己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所以如果是为了学位,那就没必要硬逼自己变成一个学术咖,真正热爱搞学术的还是少数。换句话说,人的本质是吃喝拉撒睡,拿到毕业证书不就完事了吗,你已经是研究生了,学历起点已经比别人高了,没必要再给自己整那么大压力。
拟定目标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自己的能力与学历可能不是完全匹配,要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那就请不断尝试,也许你依然不确定可以做什么,但慢慢地,等你尝试过后你会知道自己不想要做什么。
在这里给大家安利一个乔布简历的线上实习——乔布运培生,主要参与新媒体运营。适合疫情期间错过实习机会的朋友们,无需面试,无需坐班,还有薪资补贴。有句话说:如果你不知道要做什么,那就去做运营吧。
现在乔布正在招募第18期运培生——新媒体短视频双料训练营。这次实习你可以得到:
√新媒体+短视频双技能get
√提升运营能力+积累运营经历+get实习证书
√拥有完美简历+挑战千元实习工资+长期实习机会
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介绍吧!
如果想做出改变,那就抓住机会
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算晚
这里是记录快乐的想自由合集,愿你每天都快乐。
点击下方获取报名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