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北京的朋友打她要参加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考试。这让我一惊,我这位朋友年龄已经30有余,从事媒体行业十几年。
她补充道:已经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试的面试,12月份参加统考,总分过分就可以被录取了,而且是毕业发双证,周末上课不耽误工作。
后来我才搞清楚,她所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有些高校的MBA是一样的,先面试后笔试。考试科目为分的英语二和分的综合。
教育部办公厅于年9月14日以教研厅[]2号文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坚持同等标准,同等质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是最根本的政策依据。现在绝大部分高校执行入学分数线相同,毕业论文质量相同,就读期间各项培养指标要求也是与全日制没有差别的,但是后续并再无文件来继续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奖助、就业等工作,所以高校在就业方面尤其是给与派遣证也是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很多同学对非全日制双证有很多疑问,也有很多误解。我想就非全日制双证谈谈自己的想法,一人之言,如有不妥,请自行斟酌。
首先,我们来谈谈招生类别与派遣证的关系,从13年起教育部将之前的四类(非定向、定向、自筹、委培)改为两类(定向和非定向),定向就业的研究生按照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研究生按学校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定向包括的考生为:委培,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单独考试。
非定向考生可以将档案、户口迁入高校,毕业时获得学校推荐,也就是发放派遣证。一般来说,委培与单独考试考生不允许将档案、户口调入学校,毕业时候不发放派遣证,少干计划的考生可以将档案调入学校,但是毕业只能与入学签定定向合同中指定省的企业签立就业合同,学校也只会向该省的企业发放派遣,意味着少干计划的考生,只有回本省就业才能获得应届生身份。
大家如果认真看了上面这段话,应该也注意到了,派遣证是区别定向与非定向考生的最好凭证。
再者,我们来说说档案和派遣证的关系。派遣证大家从字面来理解就好,派遣证的作用不光是把毕业生派到签约单位,也是将毕业生档案发送到签约就业单位,人和档案缺一不可。档案里面会有毕业生在读期间学习状况成绩入党等一系列记录,没有把档案调入学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这部分记录的,而这部分毕业生一般有不错的工作,想花点时间金钱搞个学历再来提升一下,也不需要派遣证。
到在这里提醒各位有志于考公的非全日制同学,体制内对于应届全日制毕业生认证是非常严格的,我说说我知道的几点要求:1、就读期间档案必须在学校,或者在择业期内,排除了委培和单考考生。2、要求毕业取得派遣证,就业推荐表,进一步排除委培和单考考生。3、北京上海体制内可能需要在读期间无社保缴纳记录,仅仅取得全日制双证毕业证书无派遣证的毕业生,无法在体制内认定为全日制硕士学历,入职无法享受相应的定级待遇。但现在并没有非全日制真正毕业参公,有派遣的非全日制考生是否能按照全日制硕士学历来定级,没有实例可以参考,这部分悬念要留到9月份各大高校就业报告出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大体上有点明白派遣的重要性了?总结一下,派遣证是用来认定应届生身份的一个凭证,与毕业生的就业息息相关,还会涉及到户口、人才引进待遇等等与毕业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如果没有派遣证,今后的就业空间和选择要窄很多。如果要调剂到非全日制,大家一定要选择有派遣,转档案的/高校。
也从用人单位角度考虑:招聘中,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来区别统招非定向与单考、少干与委培?派遣证是分辨统考非定向毕业生的最好证明文件。
大家如果想调剂到非全,首选发放派遣可调档案的高校,比如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费尽心血考个名校就是为了一个应届生身份,其他的不发放派遣的高校,大家就不要去了。
大家普遍对于非全日制就读有顾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全双证再学校是否享受全日制待遇?
全日制非全日制都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教育部备案和学信网信息都清楚地注明是“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习方式上会注明:非全日制,其他都一样。非全日制只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培养质量,准入标准,毕业要求是坚持同等质量统一要求的。
在课业学习上:有周末或者日常学习可以选择,导师对于学生一视同仁。
在奖助上:部分高校可以帮助申请贷款,一般无奖助,学费的确贵一些。
日常生活:校园卡学生证无变化,可享受校内一切资源,半价火车票等等
入党:档案调到学校的学生,是可以由党员推荐在校内入党
考博:只要你愿意念博士,导师还是非常愿意要的。例如:天津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享受面向校内提前选拔博士生的相关招生政策。
2、非全日制就业时是否会受到歧视?
你自己不歧视自己,就没有人歧视你。
所有的就业信息都会同时向校内所有学生发布。好的学校,就业单位会跑到学校开招聘会、宣讲、主动要人、发布就业信息等。差的学校就业单位去的会很少。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推荐调剂时候,考虑非全日制时候,优先选择/高校。有人担心HR会歧视非全双证,就跟前几年有人担心HR只要学硕会歧视专硕一样,我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一方面,非全日制也是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部文件规定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非全日制相比全日制应该有优势啊,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比如会计,金融,入学可以把大把时间用于实习、事务所、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全日制的同学只能到了寒暑假或者研二才能去实习。
关于是否可以考公:有派遣有推荐表的在读非全日制同学可以跟全日制同学一样以应届硕士生身份参加考公。上一届已有成功案例。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校招在招聘公告仍然写的是全日制统招硕士,这并不是因为用人单位别有用心故意将非全日制硕士排除在外,是因为他们依照往年惯例,每年都是这样发布公告,写的是全日制,也是可以投递的。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考公问题:三证一表齐全(学历证,学历证,派遣证,就业推荐表),非全日制可以以应届硕士身份参加考公,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推荐调剂时候,会优先考虑有派遣的高校。
有部分非常负责的高校为非全日制同学出具了学校盖章的推荐信,有河海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学校也是为了就业操碎了心。
3、非全日制学费比较高,还不一定有宿舍。
表面上是这样。但是非全日制学生在读研期间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是实习,薪水也不会少。由于统一划线的影响,全与非全执行相同的分数线,不存在非全日制分数比较低,容易考的情况。17/18两年还是主要靠调剂生,如果能调剂过来是不错的选择,经管考研调剂历来竞争残酷,能上学才是最关键的。
今年没有发挥好,又不愿意再战的同学,若是能接受上述因素,选择一所一梯队院校的非全也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名校的非全红利不会持续太久,当然这所高校的政策要好,对学生培养和就业负责。
提起非全日制,大家第一印象是在职(单证)硕士,这是错误的,非全日制是双证硕士,这是最根本的区别。17/18年非全日制人数并不多,所以大家身边如果有同学调剂到了山大/武大/浙大/财科所这些政策很好高校的非全日制硕士,大家可以向他们了解一下就业学习情况,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于调剂尤其是经管类的,如果有需要调剂的同学,大家可以来问我,这边也可以帮忙推荐调剂学校,给大家一些参考意见。
那什么样的考生要考虑调剂到非全日制呢
1、想拿文凭的考生。调剂特别注重本科出生,有些学校/是硬性规定。现在考生由于担心认可度问题,名校非全缺额主要考调剂来完成,调剂的标准会相对低一些,以我校为例,在读的非全大部分是本科/的同学,也有一部分是本科双非的同学,这是十年难得一遇的上名校的机会!!本世纪上一个机会是9年推出的专业硕士:由于毕业要求低就业好,现在专硕有多火大家都知道了,09年刚推出的时候也是遇冷一直到13年有所改善,到去年报名人数已经大大超过学硕。
当然推荐大家尽量去有派遣能调档案的高校。
2、想做科研的同学。硕博阶段,你是谁不重要,你的成果最重要,你的导师最重要。需要明确的是,名校的非全研究生同样可以申请入组搞科研,只是没有丰厚的奖助体系,个人建议有科研打算的小伙伴,在调剂之前可以专门走访下对应学院的导师,说清自己的需求。如果与未来的规划存在时间上、理想上的契合处,非全同样值得接受。如果你对非全心存芥蒂已至膏肓状态,完全可以忽视各种数据,安心二战或工作。
3、二战三战的同学。多战以后考研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年龄不允许再战,你的同学已经坐上了领导,你的朋友结婚生子,婚嫁养家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时候选择到非全日制就读,积累两三年经验,毕业以名校硕士身份进行社招,也是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