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研究生招生和就业
很多人在谈到学硕和专硕时都会说,这两者差异大着了,一个是为未来学术人才培养典型基础,另一个是为当下的工作需求培养人才。
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硕和专硕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真的如同当年教育部规定的那样,差异化培养吗?
学硕有没有自己的竞争力?
先把话题稍微扯远一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依旧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现实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从事非学术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高。
直话直说吧,学硕和专硕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来。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对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情况展开的调查,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
然而,另一个事实是:出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不到20%。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究竟是出于对学术的热衷?或者是对现实的另一种“逃避”办法?
不得不说到这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抑或是没有差异,完全被同化。
而且,学硕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一名专硕,这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说到就业情况,这几年,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尴尬境地非常明显,其学术能力不及博士生,硕士毕业后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型工作的机会微乎其微。
同时,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及专业型硕士,因为后者在培养计划中要求安排系统的专业实习。
总之吧,有些尴尬——学术型研究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