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双一流大学生选择逆向升学?#
所谓“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生,考研不再局限于报考“双一流”高校,而是把报考目标投向非“双一流”(俗称“双非”)的普通院校。这种“向下考”的“逆流”,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原因呢?
“逆向考研”成了今年考研界的新名词,一度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是迫不得已还理性务实,我觉得两者兼而有之吧。
首先,关于这个“逆向”,个人觉得不能只看、的名号,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专业的强弱也很重要。不可否认的是,北上广及东南沿海的相当一批双非高校在知名度、认可度上可以秒杀偏远地区的、高校;
同样,专业强弱也讲派系,冷门学校热门专业比起某些的冷门专业,就业率还真不差。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还真不算逆向考研,而是审时度势,理性务实的恰当选择。
再说“真逆向”,、高校接受推免的名额也不少,剩下的统考名额就那么多,、出身的同学在找工作之余考研想考上、好点的学校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现在考研这么卷,能上岸拿个研究生学历也可以啊。
而且,一般来说“本科看学校,研究生更看专业”,就是找工作时拼第一学历,自己也还是、出身。所以说存在即合理,上不上进不能一概而论,大家都去卷、吗?也得先看自身实力和目前形势不是吗?所以,这里又有迫不得已的意思啦。
能考上双一流、的同学,本身其学识、眼界都比一般人高,做出的选择也应该是理性务实的。
考研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考研不是随大溜,不能盲目跟风,看见别人考自己也考,看见别人报啥专业自己也报啥。要有主见,自己底子怎么样,这一年多时间能提升多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感觉踮踮脚能过线,就可以规划考研。要“知道自己的斤两,自己考研的上限”,在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下SWOT分析:
Strengths:自己的优势,包括学习能力强、有意志力、自制力及对节奏的把控、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等。
Weaknesses:自己在以上方面的劣势,学习底子薄弱、易受到干扰等。
Opportunities:考研过程中面对竞争对手,自己的机会在哪里,掌握了哪些资源。
Threats:考研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如考研信息不畅,过分依赖辅导班等。
通过SWOT分析,对自己的考研状况有一个有初步的认知。
招生录取的具体数据指标
三个指标:
1)报录比——报名与录取比例,可在招生院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