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部分家长唯成绩论,要求孩子上重点学
TUhjnbcbe - 2025/4/8 18:5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_zx/dunkcsu/

为什么部分家长唯成绩论,要求孩子上重点学校?读不起的怎么办?

因为他们深刻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好学历就是一块沉重有力的敲门砖。

实际上,现在早就过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期,而是知识是生存基础的时期,简单捋一捋就能理解这一点了:

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通过知识让自己进入考试,读书是小部分人的事情,是奢侈品;在近代,即便国家有意推动教育,但资源设施不足、专业人才不足、人们对于知识重要性的意识并不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样不高的情况下,受教育对大部分家庭仍是奢侈品。到了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乃至12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再到一个砖头能砸倒一堆大学生的情况下,教育就已经是一个人人有之的普及品,如果你要具备社会竞争力,最起码能生存在社会中层阶级,你就必须要读完书;如果你要具备进入上层阶级的竞争力,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就是一块最容易拿到手的敲门砖,但也仅仅是一块敲门砖。

那么,我们应该唯高学历论吗?

如上所述,高学历是一块最容易拿到手的敲门砖,也仅仅是一块敲门砖。为什么这样说呢?

人的8种智能--高学历是最容易拿到手的敲门砖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具备一定的社会竞争力,不仅仅依靠高学历就可以达到,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从人的智能来说,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拥有8种智能:

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一个高学历者,更侧重于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当然也有部分专业学校、名校是侧重于空间智能(建筑师)、身体运动智能(体育生)、音乐智能(歌唱家)、自然认知智能(生物学家)。

可问题在于,要培养一个普通本科生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难度,要远低于培养其他智能的本科生。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培养一名艺术生、体育生,还需要其自身具备优越的生理条件(诸如声线、身体素质、创造力想象力),并且要从小就开始训练(例如培养一个篮、足球运动员),经济支出也更大(例如高中培养绘画生、舞蹈生)

一旦培养失败,那也不是家庭所能承受的,但培养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即普通本科生)则显得简单得多,性价比高很多。

反观美国,他们很多孩子从小就会打篮球,进入NBA殿堂或者进入低一级别的联赛,都能实现人生逆袭,因为欧美人在身体运动智能中更具备优势,也就是上述的“性价比”。

另一个层面在于,受限于家长自身的认知,培养其他智能特长的孩子,最终所走出社会时的社会竞争力是不被认同的--例如普遍认为靠体校就是当体育老师,即便是清北出来的体育生,那也仅仅是体育生。

但培养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孩子,一个拥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孩子,其社会竞争力被普遍放大--当一名翻译的工资要比体育老师高多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收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让孩子当一个老板和让孩子当一名运动员,你觉得更希望孩子成为哪一个?

家长自身的学历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假设现在让我们重新做一次孩子们高考的题目,有多少家长能自信考上好学校?

这就要求家长自身对要孩子发展的方向的知识有所掌握,否则就会难度剧增,语言、数学逻辑智能(综合起来就是智商)是大多数人都相差不大的智能,要教会孩子说话和教会孩子画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例如郎朗的父亲,本就是一名音乐从业者。

换言之,家长们自身的学历水平、专业技能会左右他们在发展孩子相应智能的难度系数以及教育成本。而普遍差距不大的语言、数学逻辑智能显然培养难度系数更小一些。

高学历仅仅是一块敲门砖毫无疑问的,高学历最终也仅仅是一块敲门砖,因为真正决定孩子未来高度的,是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外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内的内自省、内在发展动力。

低学历者站在高学历者的上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一些公司,老板的学历水平并不高,但手底下却有着一批研究生、博士生为其工作,再具体一点,例如马云的团队里、公司里,乔布斯的团队里、公司里,就不乏比他们学历高得多的人士。

这就是因为这些低学历者的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更为出众一些。

高学历让能孩子进入更好的公司,一开始获得更高的薪酬,但不代表高学历能让孩子一直待在这个公司,取得更高的薪酬。

所以,唯高学历论是不科学的唯高学历论是不科学的,无数的事实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以往高铁占座的高学历者,还有最近报道的拜耳公司员工被辞退的事件。同时,“唯XXX论”都是不科学的。

这种偏激的教育绝对论,最终只会带来另一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读不起的怎么办呢?

对于“读不起”这个问题,是存在两种含义的:

1.家庭支撑不起孩子的学费

对于高等学府的学费问题,是一个家庭的大支出,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学杂费

以农村为例,在18年提供的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数据显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预计超过元。

这份收入意味着什么?在公办学校中,以清华大学学费收费标准为例:

美术学类、设计学类专业元人民币/学年,其他专业元人民币/学年;

住宿费:-元人民币/学年;

换言之,一个农村家庭要支撑一个公办学校的大学生一年的学费,意味着整个家庭纯收入的支出,还不能有特殊状况(例如疾病)。更遑论一些私立学校普遍上万的学费。

第二、生活费

生活费用包括了吃喝的费用,还包括了生活用品的采购,人际交往的费用,出行的费用。这些林林种种加起来,一个月元的生活费是少不了的。

除去寒暑假学生回家之外,一年至少有9个月时间在校,也就是至少0元的支出,这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份沉重的支出。

但是!这笔费用真的需要由家庭来进行承担吗?--这也是我们教育理念中普遍认同的一点。

实际上,从18岁开始孩子就已经步入独立,同时也有助学贷款这样的合法程序可走,孩子理应自己承担自己的学费、生活费用,他们也有这份能力,更应该有这份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

这一点欧美国家显得比我们完善得多,很多孩子在迈入大学之后,是自己申请贷款或者是奖学金来为自己提供经济支撑。

2.孩子的成绩迈不进高级学府

孩子的成绩迈不进高级学府(在生理水准处于正常情况下),这牵扯到了孩子的自我认知智能,更直白点来说,就是孩子有无心学习的问题,对待学习的态度的问题。

有一句调侃的话就是在说明这一个问题:“同九义,何汝秀?”,这是在说,都是同等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出来的,为什么你可以那么精彩?

作为家长,我们理应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为他提供学习的条件,但我们不能替代他学习,而是应该培养他对学习的热爱,即对学习的态度,至于学得怎么样,那是孩子自身的责任。

即便孩子往后没有出息,我们所应该为他提供的,是一个港湾,任外面风雨再大,也能有一容身、容心之所。

总而言之,孩子需要为他自己的选择、决定、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负责,而不是家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部分家长唯成绩论,要求孩子上重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