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哈尔滨工业大学整体迁移到深圳,那么会发生什么?我的答案是或许要哭的可能就是华南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了。
今年很多省市高考招生分数线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主校区,考生和家长们用脚做出最直观的选择,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哈工大这样的传统强校,他们只是不想去东北被“雪藏”。哈工大在接下来的几年很可能持续这样的尴尬,考生们显然会对深圳这样的城市更感兴趣,哪怕哈工大的核心师资力量并不在这里。
大城市的吸引力在这次哈工大录取事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提现,也让那些蜗居在东北和西北的大学越来越尴尬,其中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是其中的最不幸者。
论综合实力,全国大学超过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不超过20个,然而如果你看看这两所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排名和这些年他们获得的科研资助排名,你可能会质疑那些大学排行榜是不是在收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实力毋庸置疑,他们都是中国传统的重点大学,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可是他们却都被所在地的经济情况所耽搁。
好老师留不住
一所大学的实力更多体现在其师资力量,对于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而怎么才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呢?答案很简单:平台+钱。
平台指的是这所大学能够给那些即将到来的老师们提供怎样的科研支持。他们需要的科研设备是不是有?一所大学的声誉能不能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尊重?这个平台能不能让他们干到自豪。平台越强大越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而优秀人才之间又会形成相互的吸引,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优质大学几十年都没有太多变化的关键,因为人才的聚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
钱更容易理解了,大学给的工资,给的科研经费,给的其他福利补助都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关键。作为非营利性的机构,大学的财政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最起码中国现在的这些大学极少有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那么大学能够给自己的老师教授们多少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大学可以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获得多少钱。至于学生们的学费,对大学而言不过是解决日常支出罢了。
那么吉林大学有钱吗?
答案有点可怜,并没有!
在最开始大学建设的时候,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可以从北京市政府获得几十亿的资助,而吉林大学只能从吉林省政府获得几亿。要知道吉林大学本来就是全国人数最多的几所大学之一,这意味着平均下来他们比北京大学这样位于大城市的高校差距会更大。
这些年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这也影响了吉林大学能够获得的资助。再加上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带来的人才外流,使得吉林大学的发展越来越难。没有钱可以大规模招人,没有平台和区位优势吸引优质师资和生源,未来吉林大学何去何从呢?
或许,他可以选择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或者东莞开设自己的分校,这些城市却足够优秀的教育资源,迁移到那些地方自然会收到欢迎。或者干脆吉林大学把自己的珠海校区合并,把这个民办学院升格为自己的校区,这或许都可以帮助他获得更多的吸引力吧!
只不过,离开了吉林,他还可以叫吉林大学吗?离开了哈尔滨,我们还可以叫哈尔滨工业大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