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华为rdquo杯第十七 [复制链接]

1#
北京湿疹医院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共聚珞珈山,同绘新宏图

武汉大学法学院

诚邀天下英才

学者风采

国家高层次人才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招聘计划

学院还常年诚招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聘期制讲师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名额不限,一事一议。

岗位条件与基本待遇

(▲均可点击放大查看)

(▲均可点击放大查看)

(▲均可点击放大查看)

申请方式

学院常年接受咨询和申请,并根据申请者的研究背景和条件推荐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全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岗位基本待遇为“同级同标”,不含“高水平奖励”等差异性绩效奖励。特别优秀者,待遇另议。

1.线上申请:

网址:

分享 转发
TOP
2#
文员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10206/777.html

赛事介绍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的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其宗旨是为广大研究生探究实际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培养团队意识搭建有效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据统计,“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于年9月17-21日顺利举行,来自国际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区共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队研究生交卷参赛。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和特邀专家共人,分网上和集中评审两个阶段,经近两个月认真、严谨的阅评,按竞赛章程,评选出一等奖队(获奖比例为1.3%),二等奖队,(获奖比例为13.3%),三等奖队(获奖比例为20%)。总获奖队数队,总获奖比例34.6%,另有队获成功参赛奖。

获奖名单

下面来看看今年我校参赛队伍在“华为”杯上所获得的优异成绩吧!

奖项

队长姓名

队员姓名

队员姓名

一等奖

王祎炜

聂璇

吴建锋

二等奖

杨天麟

倪澜涛

谭鸿骏

二等奖

王程

申昆

储昭

二等奖

唐利鹏

王域枫

李帆

二等奖

李晟

王伟

王智文

二等奖

左仁祥

薛世强

周益

二等奖

王通

廖森山

苗兴

三等奖

苟章铭

金晟

张馨文

三等奖

闻成维

陆炎

张雯婕

经验分享

一等奖团队王祎炜:

数学建模竞赛首先就是阵容要搭配好,三个人的配合非常重要,比如我们队,一个人主要负责编程,一个人主要负责分析和建立模型,一个人主要负责写论文和查找一些关键的文献,但也不是绝对的,像我的话是主要负责分析和建立模型,但是遇到工作量比较小的代码方面的顺便也会实现一下、论文上的细节也会参与写作,而负责编程的队友也会帮忙完善模型和论文的讨论,负责论文的小伙伴也会做少部分其他两个人负责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分工明确但又不绝对,主次分明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团队才会在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的前提下保证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运转。

当成绩出来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我们的期望是二等奖或三等奖,这回能拿到一等奖,除了我们团队自身的因素以外,或许也有些运气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赛前集训,老师们的耐心指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少走了弯路,在此也特别感谢三位老师!希望有时间有机会能继续参加这类竞赛,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为学校争光!

二等奖团队李晟:

《吕氏春秋》有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我认为一个优秀数学建模小队的产生,需要小队三人的通力合作。

我主要负责论文大纲的定制以及算法的选取,但在细节的处理方面略有不足;在选题时候王伟同学提出了特别好的选题建议,在我们犹豫的题目中确定了最终题目,王智文同学在网上广泛搜集资料,找到了一篇相关的研究文献,给我们提供了第一问的思路,为后面几问解答鉴定了基础。我们选择的F题为优化问题,有很多的数据和excel表格需要处理,这样的工作需要一个极细心和耐心的人,王伟同学表现的特别给力。后面的比赛中,我们三人齐心协力,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终于在最后一天的凌晨完成了论文的主体结构,并顺利提交了最终的成果。这是省赛和国赛期间的一些照片。因为当时天气不是很冷,所以我们几个为了保持大脑的清醒,相约都穿短袖。这样能让困倦的身体清醒一点,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也戏称自己是“短衣帮”~也算是个小怪癖吧!

二等奖团队杨天麟

简单地自我介绍:笔者就读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级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年9月参加了“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选题为E题,成绩为二等奖第13。

团队参赛背景介绍:我们团队三个人本科均属于学术经历丰富,但是全部没有参加过任何数学建模类竞赛,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参加国赛之前,利用报到前的时间参加了一个规模较小的全国性数模竞赛,获得了二等奖,没有在意结果,重点是要热身,顺便多学一些模型和算法,因为无论应试建模还是非应试建模即日常科研中的建模,用到的算法和模型都是一样的,早晚都要学,只是时间问题和目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数学建模的经验,向大家介绍一下数学建模竞赛最有用的干货,希望无论是对大家科研上的建模还是比赛中的建模都有帮助,

尽量保证对90%的人有用。

(1)选择队友

这是你从一开始萌生参与该竞赛想法阶段的重中之重,笔者也是和多个团队交流过,所以该问题的经验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如此重要的问题你要是当儿戏的话,后面的文字建议不看。首先,找队友的标准一定要以能力为唯一指标(具体什么能力我会在后文讲述),千万不要局限于“他是哪个课题组的”、“他是哪个专业的”、“他是哪个学院的”、“我是不是该和身边人组队”这种幼稚的问题,因为你的目的是获奖,并不是为了和谁把关系搞好或搞砸,国赛也好省赛也罢,均不是儿戏,这里不是讲人情世故的地方。硕士很可能是你人生最高学历,竞赛的经历也是有限次的,因此不要抱着重在参与的心理,想参加就要在每一步上都做好。

其次,千万不要抱着让别人在你零基础的情况下带你,打铁还需自身硬,往往有经验的人倾向于找比自己更有经验的,最起码也要经验差不多。顺便补充一句,没参加过≠没有能力,很多民间高手早已具备参赛的某项能力,只是人家不想参加或者没时间参加,如果你身边有这类人,你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带动他们的热情。

(2)团队必备的能力和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形式大致符合平常的论文,即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算法和写作。因此团队必备的能力就是建模、算法和写作,有的人极其擅长某一部分,有的人是都可以驾驭但是不是特别精通,我本人属于后者,算法的话基本都是在网上找源代码按照自己的需求改符号和变量,和真正的代码手没法比。各位在组队的时候务必要清楚自己团队的人究竟擅长什么,千万不能自欺欺人。

对于建模和算法的学习,我本人目前也在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方便用大量文字给大家讲述,在此强烈推荐一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