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
丁成东,号瘦竹。早年赴日本留学,获书道学博士学位。-年间于东京半田九清堂从事书画文物的保存与修复工作。年回国,现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篆书研究所副所长,大东文化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青岛康有为书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书法史论、中日书法交流史的教学研究以及书画文物的保存修复工作。
白洋涛
明代苏宣讲:“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始于模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模拟者逾工巧焉”。这便是苏宣师法的宣言,文、何以来,不仅苏宣,有所成就的印人都会在取法近师的基础上规汉晋,溯先秦,师古而不泥古,承传而有创新,若汪关、朱简、丁敬、邓吴赵*等人。我们今人也当继承传统,学以致用,创作出经得起推敲、品味的作品。
三去斋主
白洋涛印
陈慧
明朝赵宧光在《篆学指南》曾言:“下笔如下营,审字如审敌,对篆如对垒,临刻如临阵。以意为将,以手指为卒,以坐落为形势,以识藻为粮饷,以意义为甲胄,以毫管为弓矢,以刀挫为剑戟,以布算为指挥,以配合为变动,以风骨为坚守,以锋芒为攻伐,以得意为奏凯,以知音为赏功。可见其理近乎于兵道也。”经过八周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篆刻是一门特别能让人着迷和上瘾的学问。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此谨记。
周汝奕印
张腾
菅泓泺印
陈颖慧
八次课的篆刻学习,非常感谢丁老师的悉心教导。丁老师每次课都很耐心地给我们改印稿,每一方印稿老师都有细心点评过。后面几次课老师还鼓励我们互评,然后再加以补充讲解。这八次课我学到了很多,也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会好好努力学习的。
尘云著水
一叶知秋
程舒雅
篆刻课还可以这样上!
因为疫情,这学期的篆刻课改为线上教学,一开始我是抗拒的,因为通过屏幕与镜头,很多篆刻知识不容易进行,譬如刀法,譬如线条质感。但是当我真正上了课后才发现,原来丁老师另辟佳径,抛开篆刻所有外在关乎“技”的内容,直击篆刻的核心——印稿设计。印稿才是一方好印的灵*所在,在课堂上,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我学到很多,知道了古玺印设计最为基础的是字法的统一,不能甲骨文,金文,或是各系大篆混为一印,印稿设计中的种种谬误也得以更正。通过这次与传统课堂大不相同的篆刻课,我收获良多。
道不远人
如我是闻
冯丰运
经过一个月的篆刻学习,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篆刻有了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对印面的安排,用字的规范,用刀的技巧,线条的调整,印文的选择等等,都有了新的理解。在上课过程中,丁老师对于我们的印章作业,每一方都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与指导,提出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案,让我们在字法,印面的协调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通过丁老师对其他同学印章的讲解,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个月的篆刻课程,每一个人都得到的切实的进步和提高。
去日苦多
克己复礼为仁
贾佳其
本次课程,丁老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给大家更多的自由空间。通过了解自己喜欢的印风,加以设计,完成刻石,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了“印从书出”中“印”与“书”的关系。
关于临摹,一是准确的“观察能力”,二是准确的“毛笔调控能力”;对应篆刻研究的就是“刀感的寻找”。前者要求眼睛“看”得准,后者要求手中的刻刀能将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准确地呈现出来。
关于创作,在刀法、字法、章法上的储备过程非常重要。在篆刻艺术创作的研究学习中,我也找寻到自己以后在篆刻、书法以及古文字研究的努力方向。
心书
程门立雪
雷铭
跨专业进入书法专业的学习后,我一直专注于恶补写字,对于篆刻这门相对有些独立性的艺术有着畏难的心理,迟迟没有真正入门。在篆刻创作这门课中,丁老师从印稿设计的创作实践入手,让我们每节课设计五方印稿,并通过视频课一一为我们示范修改,通过这八节课的学习,设计出了很多印稿,体味到了其中的乐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感谢丁老师。直到写期末作业的前期,我才敢于真正拿起刻刀,所以没有基础功夫,让大家见笑了。不过自此后,我会真正开始加强篆刻的练习。
竹笼拾山果
无用
实中之空
李小亚
疫情并没有挡住我们篆刻创作研究课程,反而因为网络上课的方式更多研究了篆刻创作中印稿设计这一环节。网课过程中丁老师认真对每位同准备的不同风格的印稿的用字,设计风格进行讲解,并作出示范,常会一稿多改,丁老师付出的努力是所有同学付出努力总和的多倍。经过这次课程,我们不仅学到古玺、汉印、流派印多种风格的相关知识,而且学到在特殊的学习条件下以灵活的学习方式、以更顽强的精神继续我们的学习。
春江花月夜
何处惹尘埃
刘姝杞
此次以线上授课的方式结束了篆刻创作课程,体验新鲜,收获良多。通过丁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不仅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对自己的篆刻创作有了重新的反思;通过同学之间的自评及互评,我不仅领略到了大家不同的篆刻风采,同时也从中汲取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通过这次别样的授课方式,我不仅体验到了新鲜感,而且也加强了与老师及同学间的互动。短短数周,课程虽结束,但知识不会结束。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向着篆刻领域的更深处不断探索。
墨缘
长吉
张晶
本学期我们跟丁老师学习了篆刻的课程,线上教学虽有很多不便之处,但每节课丁老师细致地为我们分析每一个印稿的优缺点,让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增长,也让我明白了我在印稿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篆刻艺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里面包含的知识值得我们不断的学习,另外,每个同学擅长的风格不一,让我领略了篆刻艺术不同派别的魅力,这对我以后的临摹和创作颇有帮助。这段时间主要是学习了印稿的设计,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多刻,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
湖南宁乡人
春和景明
庄千恒
我一直认为篆刻是比书法要容易些的,究其原由大抵是书法史上有“书圣”,而篆刻史上无“印圣”。少了核心的标杆、法度,对秦汉印审美旨向的理解就变得仁者见仁了。而在近现代篆刻创作中,印风样式百花齐放,层次不穷。新风格的出现固然不可缺少,但“新”就等同于“好”吗?我想是该给庞杂的印风好好品评一番了。而标准则要参考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虽可兼容并包,但要执两用中,知其雄守其雌,躁动的终究不长久。
寒沽
和盫
小人有母
院团委青年传媒中心
排版
李柠昕
文案图片
18级研究生
校对
樊雨欣张佩琦
审稿
张珂老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