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最热门的文科专业,越来越不被看好了 [复制链接]

1#

北京街头,林子涵上班路上的一次偶遇。/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清华新闻本科的调整,再次将新闻“有学”or“无学”的经典掐架演绎出了新巅峰。但这些争论,最终还是会落在真正进入新传专业的年轻人身上,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承担。我和10位“当事人”聊了聊他们的学业、工作,以及新传这个选择给他们带来的种种。

轻松的好日子到头了。李曼还记得毕业时,离校期限越近,这个念头在她心里就悬得越重。

早在大三下学期,李曼身边新闻专业的同学已经开始各自飞。在这个更注重实践性的专业里,飞往反方向的人反而数量不少:

排名靠前的学霸无一例外地递交保研申请、投身全国各地的保研夏令营;还有一些同学开始不见踪影,起早贪黑浩浩荡荡地占据图书馆,成为考研大军的一员。

李曼其实有些纳闷,在她就读的偏理工科大学,外院一直对新闻院的养老生活投以羡慕的眼光——专业课不多,有的学期甚至一周总共三四节课;考试也少,年年喜提全校最早放假排行榜第一。

有次期末周的晚上,李曼和室友打开小音箱放在地上,享受一场考试结束后的惬意。结果被楼下背书的法学院女生找上门投诉,你们不用学习,我们还要啊!

当然,忙与闲是相对的。有人修双学位忙得脚不沾地,也有人安安逸逸地在新闻院度过了四年。

进入大学,修行靠个人固然没错,但李曼觉得这样的教学设置也未必没有错。

采写编评等核心技能可以让学生进入媒体的大门,却无法让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立足深耕;而教她如何做报道的老师,甚至有人的传媒实践经验为零。

换句话说,新闻专业课程本来就少的可怜,四年都填不满,而且更重在自己去实践,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想把纸上谈兵的时间线拉长到六七年?

李曼这么想的前提,是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媒体行业工作。

但现实中的前提,是已经没有多少人把进入媒体看作是必要的出路了。

01

与选择新闻学的李曼不同,室友林子涵在经历大一的新闻传播大类的学习后,大二去了广播电视学那一分支。

在分岔口面前,选择广电这条路,她考量得不复杂也不纠结。

多懂一门技术,在求职市场就多了一条活路。理想状态下,学广电技能干广电也能干新闻,而选择新闻只能在一条路上死磕。相比之下,前者的机会成本损失更小。

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她觉得新闻专业本身能学到的东西有限。

地铁一号线,占据了林子涵大多的北漂时间。/受访者供图

杨林宇则是通过提升学历、继续读新闻硕士来寻找出路。

研究生多出来的时间,一方面能成为就业缓冲期,一方面能让他更明确是否要进入传媒行业。

对这一专业动摇想法的产生,源自于他大三时的媒体实习经历。在此之前,杨林宇确信本科课堂中老师所说的“新闻有学”,比如新闻采访写作需遵循相关伦理规范、拍摄剪辑也需掌握专业技巧知识,因为想当记者,他把新闻专业填在了自己的高考第一志愿。

在媒体摸爬滚打了一番后,他越来越觉得谓之“新闻专业主义”的东西并非不可替代项。这些知识不是不需要,而是即便对于如文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同学而言,掌握它们也并不困难。

杨林宇觉得自己所缺乏的不可替代项,其实是新闻之外的专业能力——如果自己专业能做的工作,别人不仅也能做还能做得更好,那我又算什么?

如今在一家游戏公司做营销的徐昆,将自己能拿下offer的功劳一半归结为新闻专业教给他的技能,一半归结为大学时期坚持不懈和室友打游戏。

徐昆先从新媒体运营实习做起,从难度上来看,这在游戏行业是相对容易的起步。容易也意味着边缘,熟悉业务后,徐昆向hr沟通申请进入营销策划组并转正成功,工作也从外围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