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思考针灸专业学位类别进入教育部新版研究 [复制链接]

1#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针灸专业学位类别正式进入目录。

近日,“针灸”这一专业类别进入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是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针灸是中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在原有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针灸学是归属于中医学的。而现在针灸学已拿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学位类别。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看看文件是怎么说的。

针灸是中医药学体系中古典与现代交融充分、中医与西医结合紧密的学科,获得国际的广泛认可。设立针灸专业学位类别,表明针灸已经成为理论体系相对独立、治疗技术特色鲜明、临床运用极为广泛、知识体系完善的应用型学科。

在中国特色医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开展针灸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可凸显中医药学非药物疗法医学视角,能够进一步扩大针灸的海内外影响,提升中医药学科地位,建设更符合中医药特点与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模式。

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适应针灸学科国际化的需要。

2、有利于针灸学科体系的专业化发展。

3、有利于推广针灸疗法,带动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的运用。

4、有利于推动针灸学及整个中医药学的对外传播。

5、有利于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看到,中医药学的对外传播及国际化中,针灸学一直都是先锋,因此将针灸学设置为一个单独的学科类别对于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都是有意义的。具体的我不展开论述,况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中医,我想从临床及中医教育方面具体的谈一些看法。

针药有主次,但不能分家。无论是针灸学还是中医学,都是现代的学科划分,不能代表中医本身就有那些界限。一个只懂针灸而不懂中药的大夫一定不能当一名针灸专家,反之亦然。针灸、推拿、中药、艾灸等等这些都是中医中的“治疗方法”,虽然具体各有运用体系,都是底层逻辑一致。观之现在的学科划分,我们一开始就把一个人定义为“中医学生”或者是“针灸学生”,那仅仅是看到了“术”,只是想把一名学生培养成一名“技工”而不是真正的中医。虽然我们想“专业突出”但是却违背了中医学发展规律从而事与愿违。我们一开始就要扎根于中医经典体系中,打牢基础,不仅要“能中会西”更要“能针会药”,有了扎实的中医基础,不论是选择中药为主攻方向还是针灸,都有纵深发展的余地。另外,一名中医,更应该是一名全科医生,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利弊,我们要选取最好的方法治疗,发挥最大优势。

创新乃必然但是万万不能转了基因。如今之中医药国际化及现代化建设方兴未艾,我们的很多现代化研究都在大力推进中医药体系的现代化。可是我们看到,有许多的研究都脱离了中医的底层逻辑,有许多的研究都不能推动临床发展。我们要重视经典研究、重视临床研究,努力发掘中医药及针灸临床精华,推动中医药及针灸惠及百姓。此外,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科交叉”、“学科现代化”要重视中医基础研究,树立经典观并实践与临床当中。诸多的经典疑难之处要不懈地解决,诸多的临床薄弱之处要不懈地提高。

总之,要发掘经典,全面提高,扎根临床,面向未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