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瑞志永不忘记的精神家园散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永不忘记的精神家园

张瑞志

.11.08

年5月28日,我和爱人怀着想往已久的仰慕心情,进行了一次既特殊而又意义的红色之旅,专程前往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参观革命老前辈当年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身临其境地感受伟大的延安精神。每到一处,都感触颇多,感慨万分,深受教育,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收获很大。

观展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我们这次参观之行的第一站。它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的王家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专业性革命纪念馆,被党中央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在原址重建竣工的新馆总面积1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主馆序厅面积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平方米,临时陈列面积平方米,半景画馆面积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平方米。新馆内展出的内容包括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革命史,毛泽东思想专题,延安精神专题,同时新设展演厅,幻影成像等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展示党中央在延安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与卓越贡献。进入展厅,10个单元的陈列裹风挟火,把我们带入历史纵深的氛围之中: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八载干戈仗延安、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窑洞大学育英才、自力更力奏凯歌、延安整风铸党魂、为和平民主而斗争、转战陕北迎接胜利,这些革命史的重要展示,保留着一个民族的浓厚的记忆,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余张历史照片、余件革命文物,63份图表,以及模型、油画、雕塑、场景复原展品等,有力地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像一幕有中国特色话剧激荡着人们的心。在这里,与其说在观展,不如说在看风中搏动的旗帜是怎样升起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也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它不仅仅是令人赞美的历史画卷,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我们延安之行的第二站。它位于延安城西北约3公里处,这是一条风景秀丽的小山湾,是年至年中共中央所在地。杨家岭革命旧址内容极为丰富,开放参观的旧址有:中共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楼,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室,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旧居等。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了敌后战场艰苦卓越的抗日斗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打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胜利。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两次著名的大会,一次是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次是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里,毛主席于年8月接受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发表了震惊中外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展示了一代伟人的独特风采。在这里,毛主席挥笔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在这里,毛泽东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开垦了一块菜地,种植了各种蔬菜。在这里,我们深情地凝视着毛主席窑洞中那张普通的桌子,还有那盏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油灯,仿佛见到了毛主席在灯下运筹帷幄,激扬文字,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的伟岸身影。在这里,我们的心仍如当初一样澎湃起伏,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涌上心头。

到枣园革命旧址实地看一看,是我们延安之行的第三站。它位于延安城西北约15华里处,占地面积80亩,现保存有大小礼堂各1座,小型洋式房屋4栋,石窑37孔,瓦房76间,凉亭1座。从年春起,中央机关开始在这里修建办公处,包括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医务室、图书室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任弼时和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曾先后在枣园居住过。这里青山环抱,果树成林,清静而幽雅。林园前面,一渠清流,这就是有名的“幸福渠”。蜿蜒的渠水穿林而过,使枣园显得更加秀丽。然而,更富有魅力的是枣园窑洞的灯光。当年毛主席窑洞的灯光,不仅照亮了延安的山山岭岭,也照亮了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走进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左边的卧室里,摆放首一张典型的南方式样的硬板木床,四根柱子仍旧挂着白布蚊帐。右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靠背椅,一盏普通油灯。办公桌上陈放着一根一尺长的生铁条,这是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安当“镇尺”压纸用,写作累了,就用它舒缓一下酸痛的手指。就在这幽静的窑洞中,一代伟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主宰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在枣园后沟西山脚下的一方简陋的土平台上,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镶嵌着一位戴八路军军帽的人物头像,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里就是年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悼念张思德烈士的地方。当时毛泽东主席参加了这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联,而且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数十年来,“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在枣园革命旧址,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和“延安精神”的光芒所在。“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也都不会褪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们共产党员身上要一代一代发扬下去。

怀着无比激动心情瞻仰延安城北的“四·八”革命烈士陵园,是我们延安之行的第四站。年4月8日下午2时,一架美军C47运输机撞毁在山西兴县西南40公里处的黑茶山上。这架飞机由美军兰奇上尉等4人驾驶,从重庆飞往延安,专程送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和秦邦宪由重庆返回延安。同行的有刚被国民党释放的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著名教育家董齐生,十八集团军参谋李少华,鲁迅艺术学院教员黄晓庄,王若飞和秦邦宪的警卫员魏万吉、赵登俊,以及叶挺将军的夫人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2岁的小儿子叶阿九、保姆高琼。加上美军机组成员4人,共17人全部遇难。由于这个陵园是专为年4月8日遇难的王若飞等13位烈士修建的,故称“四·八”烈士陵园。这里还安葬着以后迁入的在延安艰苦岁月里牺牲的关向应、张浩、朱宝庭、张思德等15位先烈。走进陵园,我们充满敬意地仰望,庄严地拾级而上,默默地注视着“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的范劲笔墨,望着一个个烈士墓碑,我们仿佛看到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为革命英勇倒下的身影,听着讲解员沉重的解说,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已逝去的隆隆枪炮声。看着巍巍青山,我想这不正是革命先烈选择革命道路永不改变的见证吗?!面对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先烈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大潮之中,奔赴于革命运动的最前沿,转战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多少仁人志士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跋山涉水来到延安,作出了人生最大的选择。斗转星移,岁月易逝,远去的硝烟已成为历史的背影,现实的宁静已取代了战争的宣嚣,但是人们不会忘记这片圣土,烈士的英名和事业,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青;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将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成为我们开拓未来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把梦回宝塔山变成现实,是我们延安之行的第五站。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的北岸,因山上有建于明代的佛塔而通称为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峰,登上山顶可以纵览圣地全貌。塔形为八角,塔体高约44米,共九层。这座宝塔和其脚下的山峰,巍然立于延河边上,构成了一幅让中国人民对圣地延安的印象画。关于延安宝塔山的题咏很多,例如:贺敬之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一一母亲延安在这里!”让无数没有到过延安的人都是首先认识了宝塔山,把它和圣地延安联系在一起,使宝塔山成为了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浏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驻足山下,仰望宝塔山,一种激动冲诀而来,也许是画面中曾无数次相见,早已定格的图案突兀的出现于眼前时,立体的震憾仍然无法阻挡,于是任思绪淹没了自己。到山顶时,站在塔下,看着斑驳的青苔,沧桑的砖瓦,似乎这就是历史的表情,一如当年那样从容,抚摩着青砖的碑刻,仿佛能感受到曾经的体温,如此的亲切,也许时间的阻隔早被化解,只留下满眼的泪水、火热的感受。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创造的丰功伟绩。

延安是一颗心脏,一个摇篮,一所学校,一座熔炉,一部书;延安是一条精神纽带,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思想宝塔,一种超越时空的民族魂魄,一座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延安,是你吸引了我们深情的目光,是你给了我们激情与智慧,是你让我们清醒与自省,是你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精神之灯。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作者简介

张瑞志,年7月出生,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乡东风柳村人,年10月入伍,研究生学历。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综合局秘书、副局长,编研室主任,宣传保卫局局长。先后在石家庄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学习。在军队高级领率机关工作23年,结合工作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有多篇获奖,多次受邀到有关单位交流做好机关工作的体会。

来源:邺城文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