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年,它不仅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还是“”、“”工程、双一流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超硬材料、集成光电子学、汽车仿真与控制、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艾滋病疫苗工程);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42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0人。
除了雄厚的科教实力、师资力量,吉大还被称作“极大”,大到居然流传着”吉林省会在吉大“这一说法。
吉大得此名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年和年的高教体制改革说起。经过这两次改革,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等合并组建成了新吉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吉林大学。
目前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前卫校区、南岭校区、新民校区、朝阳校区、南湖校区、和平校区),7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角角落落,总占地面积达万平方米之多。
这便是吉林省会长春,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里调侃的由来。
学校体量变大了,校区变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各校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除了硬件设施条件不一(包括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宿舍条件等),周边环境、交通、男女比例、学术氛围、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导致了吉大学生对母校的评价褒贬不一。
得益于多校合并,吉林大学的学科建设十分齐全。44个学院,涵盖13大学科门类,个本科专业。但招生多而杂,也存在所谓的”水分专业“。
但只要好好了解吉大的专业,就能择优选之,最直观的莫过于特色专业了。
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机械工程、数学。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包括:材料学、基础兽医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材料加工工程、法学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凝聚态物理、农业机械化工程、神经病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数量经济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刑法学、预防兽医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政治学理论。
吉大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化学、材料学)排名进入全球前1‰。
尽管不同校区条件不同,但都地处春城。长春虽位于东北,绿化竟居于亚洲大城市之冠,和南方的南京、杭州、昆明一同列入中国四大园林城市。正所谓”夏季绿树成荫,心旷神怡;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长春不仅拥有美景,还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蕴。它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孕育着吉林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发展,还为吉林大学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吉林大学创办了多个科技创新型企业,如吉大正元、吉大小天鹅、吉大机电等科技公司。吉大通信设计院已成功上市。学校研究成果产业化,形成了“学校-吉大控股-投资企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机制,学校科技园也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吉大基础lou
吉大以其文化积淀形成了“求实创新、励志图强”、“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吉大精神。如今持续多年的东北经济困境对当地的大学也不可避免的有些影响,更何况吉林大学地处经济欠景气,信息流动较缓的长春,这使得学校对于科研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步伐稍逊于近年来高歌猛进的南方院校。
大规模并校后的负向影响虽未完全消除,一旦它日整合好各个校区的资源分配,巩固强势学科的同时扶持弱势学科,让每个校区的学子们都有身为吉大人的荣耀和归属感,那么吉大摆脱“分低、保底、性价比高、半个”的标签也指日可待。